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慢性失眠與藥物治療

甚麼是慢性失眠? 失眠是一種疾病?還是只是一面反應身心疾病的鏡子? 慢性失眠該如何治療? 使用助眠劑是一種罪惡或慢性自殺嗎? 慢性失眠的患者及醫師又該如何看待慢性失眠的藥物治療?


根據醫學權威雜誌,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) 最新的論文指出:慢性失眠一般是指入睡所需時間超過30分鐘,或睡眠效率小於85%,失眠時間超過一個月。而慢性失眠最有效的兩種治療,是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(Behavior Cognitive Therapy, BCT)。可見得,衡量失眠對身心及生活、工作的重大影響,即使擔心藥物的種種副作用及其後果,仍有部份慢性失眠患者選擇使用藥物治療。


治療失眠的藥物包括:苯二氮平(BZD)、BZD接受器催動劑、抗憂鬱劑、及正研發中的組織胺接受器拮抗劑、褪黑激素等。目前醫學上已經知道,BZD、 BZD接受器催動劑在縮短入睡時間、延長睡覺時間、減少睡中清醒次數、及增加睡眠品質方面,都可達到70%以上的成效。


與其他助眠劑比較起來,BZD類助眠劑的特點是--安全性高,副作用也少,效果佳;但使用這類藥物仍需注意幾個重點,例如夜間活動的安全性--這些藥物可能引起少數病人注意力不集中、意識模糊,尤其有些老人服藥後,晚上起床如廁可能在迷糊當中跌倒,甚至造成骨折;另外,有些長效型的助眠劑也可能影響白天的活動,導致工作或開車中發生意外。


此外,使用BZD類助眠劑也必須考慮「成癮」及「戒斷症候群」的問題。最常見的戒斷症候群其實是在停藥後,發生「反彈性失眠」,幸好比較新型的助眠劑,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大幅減少。至於更少見的副作用則包括失憶--尤其是短效型的助眠劑,比較容易影響記憶的副作用。有些失憶的症狀包括「睡眠中進食」等行為上的異常。使用BZD類助眠劑,也須考慮病人失眠的形式,如果屬於入睡困難的病人,可給予作用快、半衰期短的藥物;如屬於維持睡眠困難的,可給予作用慢,半衰期稍常的藥物。一般而言,病人並不需要天天服藥,因此我們強烈建議,患者可依照當晚的狀況調整,儘可能減量或停用。由於目前尚無足夠的研究可以得知BZD 類藥物長期使用的效果及影響,因此也建議使用時,儘量勿連續服藥超過35天。


抗憂鬱劑一般而言對失眠的療效比BZD類藥物差,但對某些病人仍有非常好的效果,它的副作用包括口乾、便秘、姿勢性低血壓、嗜睡、心率不整、體重增加等。


褪黑激素是由腦內松果體分泌一種荷爾蒙,人體的褪黑激素會隨24小時週期性變化,夜間升高、白天下降,所以褪黑激素又被稱作「黑暗荷爾蒙」。血中褪黑激素濃度在夜間二至三點最高,為白天的 5-10倍,早上天亮後降低,至晚上8點又開始分泌。它又會隨生理週期節律變化,新生兒夜間褪黑激素濃度非常低,三個月後開始直線上升直到青春期前,當它開始下降時,即啟動一個人的青春期,之後一路下降,尤其40歲後下降更快,至七、八十歲時血中已測不到褪黑激素。褪黑激素事實上是一種「夜晚訊號」,可以加強睡眠驅力,因此通常用於調整時差問題引起之失眠,但使用劑量及使用時間點,應與專業醫師詳細討論。